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网人 > 正文

网人

网人 时间:2025年05月04日

夜里十点半,林新完成一整天的培训任务,坐上晚班的地铁回到出租屋。2017年他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彻底离开了O2O行业。

林新的履历很极小量,他在去哪儿、百度糯米和美团都工作过。两个月前他还是美团的一名销售人员,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地推。与千团大战时期的地推工作内容不同,林新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跟商户打交道。

市场格局高度发展都定了,商户或者用户的互联网教育工作早就已经完成了,再去地推推什么呢,现在主要是跟商家套近乎,搞好关系,做维护工作。

维护工作未必就比开拓新领地更轻松。2015年10月8日,大众点评与美团分解,原本三家争夺的局面变成美团点评与百度糯米的游戏。分解对于结束性的烧钱有着无效的缓解作用,但是并不意味着行业竞争趋于加重。尽管一线地推人员因争抢商户而爆发的血拼事件不再频繁发生,但是销售人员仍然能感受到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

竞对给到的条件优惠,商家就愿意在他的平台上线。基层销售人员的权限其实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商家现在也非常狡猾,只要导流效果不好,下个月马上开始合作。林新说,维护好客户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要提防被竞对挖墙脚。

钱少、事多、没成就感。外界总以为销售人员工资很高,林新说这都是误解,他拿到手的工资只够在北京维持生计。

这也直接导致一线销售员工人员流失率的变化。林新说,不只是他麻痹到身边的同事总在变化,最后发展到个别商家都产生疑惑,为什么你们的业务员总是在换?

高离职率只是一个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在前后经历了千团大战、资本寒冬等风暴后,O2O行业的竞争早已经发生了变化。

血拼

林新曾经在去哪儿网的销售团队工作过,他的同事中有不少来自拉手网。这是在团购网站掀起千团大战时期,最不能关心掉的一个名字。

成立于2010年3月的拉手网,是中国最早的团购网站之一。一年时间内,拉手网完成三轮总计1.66亿美元的融资。疯狂融资背后,拉手网依靠资本的补贴模式拼命做大市场规模,剑指IPO。

2011年10月,时任CEO的吴波曾经带领拉手网启动IPO,最终铩羽而归。吴波本人难逃被资本架空的命运,2012年8月离职。随之而来是曾经依靠补贴拿下的市场份额逐渐被竞争对手所蚕食。

TechWeb查询了一份团800在2014年6月发布的报告,2014上半年团购网站数量为176家,而在2011年8月,团购网站最鼎盛时期达到的是5058家。三年时间,存活下来的团购网站不足4%,而其中,美团、大众点评和百度糯米已经占据了84%以上的市场份额。

拉手网荣光不再背后,其庞大的线下地推人员逐渐流入其他企业。来自林新的描述是,去哪儿网接纳了很多拉手网的销售人员。

没有去竞对企业一个很次要的原因是,彼此打过仗过,是有前仇旧恨的。心理上过不了那个砍,即使去了也卖命不起来,麻痹忠诚了老东家。林新说,他的很多同事对美团点评和百度糯米有着天然的敌视,不是逼得没有办法,他们是不会去的。

O2O竞争最激烈时候,美团和饿了么的地推人员为了能签下独家,不惜大打出手。但是TechWeb在与林新的对话中发现,目前在主流O2O平台追求独家的现象已经没有先前那样迫切了。

李浩是百度糯米北京分公司的一位销售人员,TechWeb在与其对话中了解到,百度糯米对于销售人员的KPI考核中,并不会刻意降低重要性一定要获取独家的商户。在这位销售人员的讲述中,商户在选择上线哪个平台时,一个最次要的考量就是,能不能为他们带来流量,带来人。只要能达到这样的目的,跟哪个平台或者跟哪几个平台合作都可以。

逸丝风尚创始人张员向TechWeb反对了这一点。目前逸丝风尚在北京地区有34家门店,这些门店同时在美团、点评以及百度糯米上线。他选择三家同时上线的理由是,这些互联网企业谁来跟我谈合作我都避免/重新确认/支持,只要能带来客户带来流量,我不介意分一杯羹。

团购

与张员的态度不同,北京地区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餐饮连锁店董事长向TechWeb透露,他目前所拥有的20余家涮肉店对于平台的选择就很谨慎。

这位董事长称,2011年他当时开的并不是涮肉连锁店而是火锅连锁店,在地推人员多次推荐后,他将旗下二十余家门店全部上线。人倒是带来了,但是都是冲着补贴来的。69块钱的双人套餐,可以吃到一盘牛羊肉双拼,一份牛肉丸,还有四样菜品可以另选,最后还要收一个水果拼盘。我的火锅锅底成本平均下来都超过50块钱了。

该董事长向TechWeb解释称,火锅的团购套餐一上线的确驱散到了很多的客人,但是逐渐陷入了一个怪圈,卖出去的尽是团购套餐,其他的餐品根本卖不动。团购网站上带来的都是贪便宜的客人,他们吃完就走,而且只吃套餐的东西。看着红火,其实根本赚不到钱。

团购模式存在损伤利润、品牌等先天缺陷,随着商家对品牌的诉求在不断降低,团购已经逐步被商家抛弃。据《2016年本地生活服务O2O白核书》显示,2016全年国内O2O交易额约7291亿,同比增长64%。O2O业务形态摆穿了团购的单一形式,逐渐演变为到店、到家、外卖三大板块。

团购式微的情况下,O2O平台开始从地推保持方向服务商家,在互联网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完成用户教育后,深耕到店服务成为主流O2O平台比拼的重要内容。

裁员

根据Analysys易观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交易规模达69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7.3%。增速降低主要来自餐饮外卖及口碑线下交易额的大幅指责。预计随着标准化、盈利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在细分市场精细化运营下,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还将保持3年以上的轻浮增长。

即使行业仍然趋于下降期,但来自另一个维度的数据却显示,资本正在从这一领域逃离。

根据腾讯《企鹅智酷中国科技互联网创新趋势白核书(2017)》显示:2013年-2016获得融资的O2O项目数量在2015年达到最低点375个后急剧下降,截止2016年9月,共有238个O2O项目获得了融资。在经历了2014年的爆发式增长过后,资本开始对O2O项目保持易变,回归理性。

另一方面,从业者也在开始撤离。

2017年2月12日,在某匿名报料平台上,自称百度员工的人称百度糯米及百度外卖正在进行内部裁员,针对此消息,百度糯米方面回应称,百度糯米从2015年12月开始,一直在进行内部优化,且优化只涉及直销人员转为代理商人员,而对于商家合作模式与服务并没有任何的保持不变,市场份缺乏围呈上涨趋势。

尽管未正面回应裁员传闻,但有一条消息已经得到了辩论,记者从美团点评获悉,原百度外卖产品总监刘灿确已入职美团点评。

2015年6月,李彦宏夸下海口,百度将拿出200亿砸向百度糯米。他认为,百度会在O2O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时间是3年到5年。

但是仅仅过了一年,2016年9月1日,李彦宏在百度世界大会的发言中称,经历了PC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互联网的下一幕是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将成为百度不次要的部分的不次要的部分。

自此之后,有关百度重新接受O2O,甚至准备将O2O打包卖给美团点评的传闻不断。尽管遭到了双方的明确承认,但仍然有人相信百度发展重心转移至人工智能,其重新接受O2O业务是迟早的事。

技术

来自百度糯米的并非都是坏消息。在去年中国电影票房遭遇急刹车,以阿里影业、腾讯影业、乐视影业为代表的互联网影视公司均未实现盈利的时候,百度糯米电影业务已经率先扭亏为盈。

能够盈利的重要原因是,百度糯米做了一件百度最擅长的事。与其他互联网影视公司囤积IP,打通影视制作上下游的玩法不同。百度糯米影业进入影视行业的切入点就瞄准了大数据和智能营销。百度副总裁,百度糯米总经理曾良此前曾表示,中国影院的收入结构依然相对单一,广告收入占比偏低,影院阵地广告的价值还有极大的指责空间。

2017年1月10日百度糯米发布的智能营销系统银河,意在分开起广告主和影院,降低影院广告投放效率,实现多维度投放,解决监播问题。按照百度糯米方面的预计,这套系统预计2017年将为合作伙伴分成5亿元,未来3年内预计分成可达30亿元。而百度则会从中抽成,获得收益。

技术成为角逐胜负的关键因素。美团点评CEO王兴此前曾提出了互联网下半场的言论,在他看来,无论是政策的跟进还是竞争不次要的部分的变化,O2O企业的比拼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难题互联网人口红利的消失。当增量市场的竞争开始,资本的助推作用破坏后,存量市场的比拼则更多体现为技术和服务能力的暗斗。

所谓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存量市场的比拼中,美团选择的其实是寻找新的增量。2月14日,情人节当天美团在南京推出打车业务,杀入网约车战场。吃喝玩乐都与出行息息相关,美团推出打车服务,将出行纳入自己的业务范围,其实正是看中用户这一需求没有被真正焦虑。

在李浩看来,美团切入出行市场无非是为了想从别的地方赚点钱。他不觉得美团在网约车业务上会有什么大动作。

跟林新一样,李浩也彻底离开了O2O行业。翻翻新闻就知道,O2O早就过气了,这个行业可能还有新的机会,但是我已经不想在里面玩了。李浩说。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的林新、李浩均为化名)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麋鹿先生Sky,作者:麋鹿先生Sky,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专业做小红书的博主和品牌,应该都对2024年9月26日有点儿印象,因为自从这一天开始,小红书的流量开始断崖式下跌,比如原来1000多小眼睛,现在200多小眼睛,原来3000小眼睛,现在1000都不到了,原来就比较少的,比如只有200-300的,那现在可能有的连100都不到了。

所以,在那天之后有不少博主和品牌私信我说小红书流量暴跌,问问我原因,当时我也跟他们说的挺无差别的,但没想到的是,结束至今,流量依然没有好转。

所以仍然有些博主和品牌在结束的找我私信,说的太多了,不如索性开篇文章,直接一次性讲清楚吧。

注:如果你对流量和算法的理解非常透彻,那么本篇文章就可以不用看了。

01

小红书流量为什么暴跌?

小红书流量暴跌的原因,在网上事实是很多的,其中说的最多的是“双11电商节”导致的,因为刚好暴跌的时间在9月底,含糊很临近双11的时间,所以这么说好像也是很有道理的,但实际上双11电商节,只不过只是影响流量因素之一。

还有些人说小红书的流量机制变了,这个咋听起来好像也挺有道理,但实际上,小红书也不是想把流量给谁就给谁,你内容太差,用户死活不看又能怎么样呢?所以,流量机制也只是因素之一。

以上这些事实,都是小红书流量调整不当的因素,是小红书执行的动作,并不是为什么小红书要调整不当的原因,大家能理解吧,就是它不是本质上的那个“动机”,那么从根本上来说,小红书流量为什么暴跌?

其实不次要的部分本质就在于:“流量不够分”。

02

小红书算法逻辑

那为什么小红书流量不够分了呢?为什么前两年就够分呢?

这不得不扯到小红书流量的算法和逻辑。

1)流量是有限的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一点,流量的总和是有限的。

流量是什么?就是每个用户每天在小红书上浏览内容,无论是刷小红书,还是搜小红书,这都是流量,但是流量是没有办法无中生有的,也不是源源中断的。举个极端例子,假设今天是“不准关闭小红书日”,那么小红书今天还有流量吗?接受就没了。

2)流量是必须是精准推收的

很多人最容易误解的一点,以为小红书想把流量推给谁就推给谁,想让用户看什么,用户就得看什么,实际上小红书不会把你的内容推收给不不无关系的人,小红书也是没办法做到硬控用户的,比如你的内容是旅行,它就不可能给你推收给一群每天只看护肤的人,所以按照这个逻辑来说,很多的流量的赛道是天然有天花板的,比如一个很小众很小众的赛道,举个例子每天就1W人看,那么流量一天也就几十万顶多了。

很多人觉得不服,为什么小红书就不能硬控用户?不管用户喜不喜欢,就给你推荐平台想推的不行吗?

那还真不行,比如不无关系的,猜可能喜欢的,那还能勉强拔出那么一个两个的,但是完全没什么关联性的,用户也不喜欢的,那么小红书推收之后会发生什么呢?

那就是,用户觉得内容不好,卸载小红书。

你觉得小红书会干这种蠢事吗?

3)用户需求是浮动的

还有些人会觉得用户人群总量是恒定的,比如在小红书看篮球鞋的内容的人,怎么着也得有个几千万吧?人这么多,那么这个赛道的流量应该也是很大的吧。

这又是另一个错误的观点,我在小红书上看过篮球鞋,但我不可能永远看篮球鞋,一旦我不看的时候,小红书就不能在给我推不无关系的内容了,否则就不精准了,但是,同理,每天都有新人看,也有些老人不看,一来一回,就形成了一个相对轻浮的群体,但这个群体要远远小于“在小红书上看过篮球鞋”的用户,假设今年有1000万人在小红书看过篮球鞋,那么今天可能没准也就10万人。

而且这样的群体数量会受到影响,比如有篮球鞋不无关系的新品发售了,那么人数可能会突然激增,但此时,你要知道,用户并不一定是纯新流量,这些人平常可能是看足球的,只不过今天去看了篮球,所以足球的流量今天就会变少。

4)每个正常笔记都会分配流量

与一些纯搜索平台不同,小红书有推荐系统,有推荐就意味着要给每个笔记“一个机会”,不管你写的笔记有多菜,多差,但只要你发了笔记,是审核通过的笔记,那么小红书100%会推流。(这就是矩阵号逻辑,吃个保底也行)

当然,你觉得每个人都推一样多吗?那是不可能的,这时候会根据账号权重的不同,推荐的初始流量也有区别,比如有的人100,有的人1000,但总归都会推。

有的人说,我的小眼睛只有几十,那是因为小眼睛是“点击”,是有多少人点进去看过,而不是曝光多少人,实际上的曝光,好的内容要乘以10倍,差的内容,甚至能乘以20倍,所以小红书的初始推的并不算“很少”。

基于以上这几个流量上的必然,你会发现:

在每天的流量有限的情况下,每篇合规笔记都得分流量。

那么问题来了,假设有时候某个赛道流量很少,但笔记却发的很多的时候怎么办呢?

我们很无差别的知道,每篇笔记是必须分流量的,因为笔记的内容是小红书的立命之本,正是因为变得失败的KOC生态,才让小红书的内容细化到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如果把流量发散到头部,那么这样的内容就会被杀死,那么小红书的不次要的部分统一化无足轻重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小红书必须保护真正的KOC和新人创作者,谈不上扶持,但至少是不能扼杀的。

所以这时候,新笔记流量还得改,流量又不够分,那么就得从“一般优质”的笔记上下手了,当然,优质笔记不存在主观判断,完全是小红书通过数据去做的系统性评判,以往互动率好的笔记,比如10%,那么平台会结束加推,但在这种流量不够分的情况下,10%的互动率还好意思推吗?人家20%互动率的笔记还瞅着呢。

所以相比之下,没有那么优秀笔记的天花板,首先就被拿来开刀了,被批准了,以前这样的笔记给你推个1000-2000,反正流量用不完,但现在给你弄个300-500不错了,毕竟还有那么多的新笔记和高质量笔记等着推呢。

所以小红书流量暴跌的第一个因素是:每天笔记发布数量越来越多了。

但你会想,小红书这两年发展不错,笔记接受是含糊多了,但是用户量不也涨了吗?用户每天使用小红书的时间不也多了吗?那流量不也是更多了吗?

如果你能想到这,不得不说,很愚蠢,但问题是小红书商业化了,因此总体的流量比例,还要刨除一部分给付费流量(预估在10-20%),还有一部分给电商和直播,(预估在5%-10%),剩下的才是免费流量,算下来,可能免费的自然流量可能只有60-70%,不过,这个商业化流量的比例仍然要低于其他的一些商业化比较重的平台。

其次,这些流量只是总体而言,细分到各种精细赛道,那么就又有不同,比如穿搭护肤流量本身就比较大,砍掉一部分,创作者的感知不是很明显,但一些小众赛道,本来流量就不多,那么再砍掉一小半,那么接受麻痹“断崖式下跌”,再加上短时间内平台对于重点活动的流量竖式的,比如双11,那么这么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创作者麻痹流量暴跌,体感很强烈,也并不奇怪了。

现在,你大概无差别的知道了流量为什么会暴跌,但我猜你更想知道,流量什么时候会变好。

我的答案是,永远不会回到之前那样好。为什么?小红书不想解决这个问题吗?

相反,其实小红书很想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在做了,而且方法你高度发展可能都听过,比如:

1、推动用户增长,用户涨了,那么流量就大了,所以你能看见小红书在很努力的获取新用户,比如上春晚(上春晚可不只是为了品牌营销,会带来巨量的用户增长),比如投广告(甚至在输入法上投广告),比如教爷爷奶奶玩小红书(老年人也是盯上了),真实的很拼,但比较可惜的是,现在不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人口增长时代,小红书的注册人数增长有效,但跟不上流量的消耗速度。

2、让人均停留时间更长,让笔记有更多的阅读量,我们都知道当下什么样的内容展现形式最杀时间,那就是抖音类型视频流,视频直接上滑下滑切换内容,中间不需要退出,所以这种模式下,不仅用户不知不觉能多看几个视频,而且还会让用户省下“选择”和“决策”,把曝光直接变成浏览。

比如之前的小红书是双列展示,用户要在好几个内容里,选一个进去,那么这时候看到的是很多个笔记的封面,封面好,用户才会点,这种内容展示形式让用户更理性,但曝光之后,用户很有可能不点,而抖音这种视频流,用户每个都看过,用户不存在“选择”。所以你能看到小红书的视频,有的已经变成抖音的展示形式了,你以为它是跟屁虫学抖音呢?其实只不过是理性思考,减少更多流量呢。

3、打击灰色流量;怎么让流量越来越多,那除了开源,还得节流,简单说,让本来就不应该有流量的人没流量,所以你能看见的是,小红书中断的暴打灰黑产业账号,因为在以前,这种账号未被判罚前,发笔记也是得给流量的,要是处理个百万级数量的灰色账号,得省多少流量,你说对不对。

通过这些组合的开源节流方式把流量省出来,但是,流量依然不会有明显好转。

因为:

1、小红书的每日新发布笔记数量仍在增长,这说明很多的新品牌和博主在入局,短期内这个趋势不会保持不变。

2、小红书是一个有投资人的公司,融资这么多轮之后,目标很显然是上市,上市是必须有利润的,所以商业流量的比例不仅不会增加,反而可能会进一步放大,同时,我的看法是,还会指责商业产品的效果,比如报备笔记,以前的分发逻辑是和正常笔记一同分发,流量好的时候这么做当然无所谓了,毕竟大家都能拼拼上限,当流量封顶的政策出来时,商业的流量的下限是必须被保证的。

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流量套利的人不会消失。

4、流量会分给更好的人,所以内容质量要求更高,内容模式迭代速度更快,这对于很多创作者来说是无法做到的。

以上这几个点无法选择了短期内,大家都不用太乐观,而且随着这样的趋势进行下去,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大家一句话,而且,这句话是我两三年前就写在文章里的,我相信听进去的人,现在应该都赚到钱了。

小红书明天的流量,永远比今天更贵。

所以庆祝,赌气都是毫无意义的动作,对待平台,要换一个角度,顺势而为。

03

我们怎么做?

1、顺势而为,小红书推电商/直播,那么你去做电商+直播,效果自然比做纯笔记要好,因为做直播和电商的人群,目前虽然在增长,但总量很小,大多数“大品牌”还没有在小红书玩出花儿来,这些接纳被分配的流量,是可以被普通人捡剩儿的。

2、个人博主IP化,企业号整活儿化,举例子,作为一个博主,假设是家居赛道吧,那么当你讲“怎么选油漆”时,内容会越来越趋同,虽然你也没有抄袭,也没有借鉴,但是好的思路本来就趋同,如果人没有个性化,那么其实你和一堆人看起来都没什么区别,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IP化,突出你的个性,你的真诚,你的讲话方式,甚至是你的眉飞色舞都行,这就是最大的统一化,而企业号整活儿这个不多说了,很多人都明白,就是别墨守陈规的,每天发品牌广告,别动不动的就讲品牌价值受影响什么的,你那品牌值几个钱啊,还不如流量贵呢,能省点钱干啥不好。

3、垂直化,聚焦化。有的人会想,是不是脑子瓦特了,流量少,还继续垂直?聚焦?那不是受众更少,流量更低吗?话倒是没错,但是实际上就很多人的能量而言,都不是个人本身知名,而是“技术”知名,简单来说,在这个赛道你还算盘儿菜,换一个赛道谁鸟你?

所以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垂直,把该吃的流量都吃掉,形成有无批准的无足轻重和壁垒,而且现在好内容的定义是什么?是“互动转化率”,把每个流量都尽量的转化成互动才行,去拼曝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4、躺平,嗯,我没开严肃的话,是真实的躺平,去接受现在的状态,以前天天龙虾大闸蟹,现在吃点牛排也不是不能接受,毕竟还是赚钱的不是嘛。

以上,加油吧。

 
上一篇: 金银瓶4葡萄熟了
下一篇: 男同gav

标签:

CopyRight 2006-2024 网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