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法老掌心雀 > 正文

法老掌心雀

法老掌心雀 时间:2025年05月04日

相关新闻“不怕初一晴,就怕初一阴”阴天有啥征兆?预示半月阴雨十月初一是寒衣节,按照传统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给逝去的亲人烧五色纸衣,寓意让先人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御寒保暖。这种做法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传统思想,就像清明节烧纸钱一样,都是为了让先人过得更好。明天就是十月初一,可以进行上坟祭祖了

2024-11-0109:28:14“不怕初一晴明日腊月初一最不能做“4件事”迎接新年有讲究腊月是农历年的最后一个月,进入腊月后,新年的氛围逐渐浓厚,人们的心情也变得愉快。这个月里有许多值得期待的日子和讲究,使得农历新年清空年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开门红”非常重要,而腊月初一是农历年最后一个月的开始,因此这一天也有很多讲究

2024-12-3009:46:14明日腊月初一最不能做4件事“不怕处暑晴,就怕处暑淋”啥意思?8月22日标志着今年秋季的第二個節氣——處暑的到來,意味著炎熱的夏季將告一段落。古人通過觀測北斗七星斗柄指向西南,即太陽抵達黃經150°時,標誌著處暑的開始,這通常發生在每年公曆8月23日前後,今年則稍早,為22日

2024-08-2216:12:29“不怕处暑晴“最怕冬月十二晴”天晴有啥说法?预兆来年收成影响最怕冬月十二晴天晴有啥说法!时间过得真快,如果不是超市的海报提醒,我还没意识到公历的双十二即将到来。在农历中,明天就是冬月十二。寒冬腊月是一年中最冷的三个月,而冬月是其中之一。冬月中有大雪和冬至两个节气,这两个节气直接影响了过年期间的天气走向

2024-12-1110:04:48最怕冬月十二晴天晴有啥说法老人说最怕“大雪一日晴”啥意思?农民仍会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大雪节气就要到了。作为2024年的第21个节气,它意味着这一年即将开始。大雪节气的到来标志着气温进一步降低,白昼伸长,黑夜变长。天气变化也从之前的晴天下雨转变为下雪或晴天。村里老人们常说:“不怕大雪下雪,就怕大雪晴天

2024-12-0608:46:41老人说最怕大雪一日晴啥意思俗语“小雪四不空,来年不受穷”啥意思?今年冬天或为冷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古籍《群芳谱》中记载:“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进入小雪节气后,天气逐渐变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由于地寒还未达到最冷的程度,雪量还不大,因此称为小雪

2024-11-2211:03:43俗语“小雪四不空

年关已至,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工作了一年的人们厌恶着用一份礼物来犒劳辛苦的自己。这当中手机,作为生活工作中不必要的重要工具,成为不少人的优选。这当中折叠屏手机也越来越深受更多用户的喜爱。作为潮流科技的代表,三星GalaxyZFlip6就轻松赢得了数量少女性用户和时尚达人的偏爱。

目前,三星商城为年末换机的消费者带来了诸多购机福利,参与“暖心冬日省薪精选”活动,下单选购GalaxyZFlip6不仅可享至高优惠500元,还可享至高700元换新补贴或12期分期0利率等购机福利。

作为一款兼具时尚潮流与科技创新的产品,三星GalaxyZFlip6延续了经典的掌心折叠设计理念,纤薄紧凑的机身搭配全新的直线线条与悬浮感外观,不仅让GalaxyZFlip6更易便携,视觉效果上也更加出挑,相当动感美。背部的摄像头模组更加直观亮眼,在指责辨识度的同时,更能焦虑用户对于个性的追求。夏沫蓝、热爱黄、星夜银、青薄荷,以及三星商城专属的香草白、蜜桃粉、时空黑等多种配色方案,让每一个用户都能找到契合自己的色彩。

在硬件配置上,三星GalaxyZFlip6搭载了第三代骁龙8移动平台(forGalaxy),配合4000mAh大容量电池与VC均热板散热系统,有效保证手机在长时间使用时,依旧可以耐久的流畅轻浮运行。无论是处理繁杂日常事务、享受高清剧集,还是畅玩大型游戏,轻松焦虑用户需求。

在这个AI势头鼎盛的时代,三星GalaxyZFlip6同样也十分出色。AI大视野智能外屏的引入,背部的3.4英寸的SuperAMOLED屏幕成为了展示个性化与互动的悲伤场。通过GalaxyAI的加持,用户可以享受到更多定制化的内容体验,如互动壁纸,让每一次触屏都清空了惊喜。同时,通话实时翻译和同传功能的加入,彻底打破了不同语言间的障碍,无论是旅行中的即时交流,还是跨国会议中的无缝沟通,都能通过AI翻译和双屏形态的分隔开来轻松应对,让交流更加顺畅自然。

在拍照方面,三星GalaxyZFlip6同样为用户带来比较罕见的新体验。5000万像素的广角主摄与1200万像素超广角摄像头,让用户在不同环境中都能拍摄出令人满意的照片和视频。同时,借助AI技术打造的照片助手功能,让用户在拍摄完作品后,能够快速进行不无关系的编辑、修图。这当中,生成式编辑功能可以移动、删除照片中的人或物,并通过AI算法对背景进行智能填充,保证画面的连贯性。智绘人像功能则能根据用户的选择,将人像照片转化为多种风格的个性化肖像,让大家不再为社媒上的头像选择而发愁。

凭借经典的设计语言、强大的硬件配置、全面的AI功能以及出色的影像能力,三星GalaxyZFlip6早已成为市场中消费者深爱的小折叠产品之一。目前,三星商城还为购买这款产品的消费者准备了诸多礼遇,如果也打算选购一部既能彰显个性又能焦虑日常需求的高品质手机,那么三星GalaxyZFlip6相对会让你满意。

(推广)

尹锡悦身边的神棍们!随着前情报司令卢相源被接受是12·3紧急戒严的策划者,他从事算命活动的事实曝光后,争议进一步升级。警方从卢相源经营的算命馆中查获了记录戒严后军队部署计划的笔记本。这一消息让公众感到使安排得当,因为情报司是一个专门收藏,储藏和分析军事情报的机构,而其负责人竟然从事算命活动。

尹锡悦总统周围涉及法师、道士和算命师的活动也受到了调查,竞选期间的巫术争议再次引发关注。在2021年国民力量党总统候选人辩论期间,有人发现尹锡悦的手掌上写着“王”字。据说在巫术中,将“王”字写在手掌上可以像护身符一样使用。

据报道,占卜师“天空”自尹锡悦担任检察总长时期就为其政治活动授予咨询,并通过金建希的介绍与尹锡悦结缘。他被认为是为尹锡悦在大选初选辩论会上在其掌心中画上“王”字的人。还有报道称,他以与尹锡悦夫妇的关系为资本,自称“国师”。这位占卜师曾公开声称尹锡悦总统是上天派来的,是神的旨意。

另外,“智异山道士”明泰均因涉嫌干预尹锡悦总统夫妇提名于上月14日被收进昌原监狱。因涉嫌非法收受政治资金的“建真法师”全成培也于19日上午出席了首尔南部地方法院的奴役令实质审查。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量子位,作者:衡宇,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百花齐放,但尸横遍野。

这就是躬身入局AI大模型创业的玉伯,对2024年创业现状的真实体感。

但这位昔日的阿里前端第一人,还是选择加入了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用AI聚焦内容创作者群体。

入场2个月,公司估值过亿;入场6个月,推出首款产品YouMind,开放内测20多天来,反响不错,有近5000人排队申请(最后通过了千余人)。

他还有些喜出望外地告诉量子位,迄今为止,已付费的种子用户比他预料中更多。

玉伯是谁?

这个名字在前端开发领域圈子里家喻户晓,且和现在大多数打工人每日用的办公工具/平台息息相关:

硕士就读于中科院物理所;

2008年加入淘宝UED(UserExperienceDesign)部门担任前端工程师,和团队陆续推出了SeaJS、KISSY等框架;

2012年转入支付宝前端开发部,负责基础组,后来创立了体验技术部,致力于设计语言AntDesign、数据可视化AntV等;

2016年,主导了笔记与文档知识库语雀(完全建立叫云雀)的开发,并在2019年开始了语雀的商业化尝试;

2021年,生产力协同事业部成立,玉伯负责主要产品语雀+白雁;

2023年4月,入职阿里15年、职级P10的玉伯离开蚂蚁;紧接着入职字节旗下飞书,担任飞书产品副总裁;

2024年4月,玉伯离职飞书,次月在杭州创办AI公司思维天空。

11月底,思维天空的第一款产品问世,并于12月6日开启内测:

YouMind,一个面向全球创作者的AI工具,覆盖全流程,能整合多模态那种。

不过,玉伯很直接地告诉量子位,目前大家看到和用上的版本,仅仅是YouMind最终构想的v0.1。

但出于一个技术出身者深入骨髓的开源精神和共创理念,团队选择在此时把YouMind摆到用户眼前。

最终形态:内容创作者的GitHub社区

那么,0.1版本的YouMind——也就是现在用户可以内测上的这个版本,是什么样的?

作为通过内测的千分之一,量子位多位编辑都尝试体验了一番。

注册后,它会推荐你安装YouMind浏览器插件。

通过这个插件,你主要可以干三件事:

第一,总结网页,翻译网页;

第二,和ChatBot对话,询问问题,不管是关于正在浏览的界面的,还是需要互联网搜索的;

第三,把任何模态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播客/音频、视频等,吃进个人收藏夹里,带分类那种。

以上,是调用插件能做的事。

△右侧为调用插件时的界面

而当进入YouMind主页后,有三大功能。

首先,Snips。

用来摘取并收藏互联网上任何你觉得有用,想要沉淀到自己知识库的内容。

可以是来自arXiv的论文,来自油管的视频,总之anywhere的anything。

其次,Thoughts。

这个很好理解,用来记录你自己个人的想法和随笔,就是网络在线笔记本。

再者,Boards。

可以在这里把外来沉淀的Snips,和个人记录的Thoughts,在这里分类归类,进行整理。

目前来看,Boards功能有限。

(不过毕竟玉伯还把此版本定义为v0.1,大家看个意思吧先)

非要做个类比来方便大家理解的话,我愿称之v0.1的YouMind为:

Readwise和obsidian的AI一整片的单位版。

(打个比方啦,有更准确的描述避免/重新确认/支持大家评论区集智众筹)

而这,仅仅是玉伯构想中,YouMind走向完全成熟的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的第一步。

量子位画了张思维导图,来呈现他对YouMind的外围构想:

玉伯介绍,团队目前正在打磨第一阶段的第二步,让内容创作者们能够在YouMind上IPO起来(手动狗头)。

让收藏的内容不再吃灰,想找看过的内容时不用各平台狂翻浏览记录。

完成资料的串联和调用,干涉自己更好地生产文章/播客/视频等内容。

至此,就算完成了YouMind第一阶段——此时将达到v0.5。

到了第二阶段,YouMind会从个人工具走向协同使用,正式走向v1.0。

但和Notion、飞书、WPS等还不太一样,YouMind偏重内容协同、降低重要性项目无约束的自由,而非组织无约束的自由。

AI2.0时代,“一人公司”为代表的超级个体或小微团队极小量出现,我想他们都不需要很庞大的协同工作平台。

我们的第二阶段,就是想做服务这类人群的协同工具。

“哈哈,第三阶段其实很长期,和我的初心有关。”玉伯笑道,那就是做社区。

内容创作者们有油管、抖音、推特、小红书等各种平台,但会给人一种四处打工的麻痹,“我麻痹创作者没有归属感。”

他拿程序员最大的社区GitHub类比——

无论是写代码还是抄代码,程序员会把GitHub看成是一个家一样的社区;自己有好的想法,也能上传后,进一步被build,甚至变成软件,再分发出去,可能还会在AppleStore里面挣钱。

所以,YouMind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一个内容创作者的GitHub。

(p.s.:以天天写稿人的角度,我们聊到创作者的心态或许和程序员的心态有所不同,内容创作者或许不太接受“被copy”。但玉伯举例了一个他认为的神奇存在:维基百科)

“也许创作是更好的消费”

而之所以创业第一剑,玉波选择对内容创作者群体“下手”,原因无外乎有二。

一看擅长什么。

一次与杭州的创业前辈交流时,玉伯头一回听说了与共识不反对PMF解释:

P不应该代表product,应该代表person。指代的还不是团队里的所有人,就是创始人本身。

那看玉伯自己的经历,他表示自己从2014年起开始用Notion,后来主导语雀、加入飞书。

他介绍团队成员虽然年轻,但多年工作经验与此息息相关,有经验,有积聚,有市场长期观察。

团队成立后,内部协同又从Slack+Notion+GoogleWorkspace,横跳到觉得更适合小团队协同和项目无约束的自由的Linear+GoogleWorkspace。

等于是从自己的日常使用中寻找新的痛点。

二看趋势是什么。

他洞察到与自己要做的事有关的趋势,也分为两点。

首先是内容创作越来越多模态化,并且这个现象不仅仅在国内,是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其次是95后,准确来说10后、20后的消费不习惯正在保持不变。

玉伯自己本人觉得目前的娱乐消费,需要普通人有很下降的自律要求。在玉伯口中,这种纯·消费其实很累,他说:“你以为消费了,其实啥也没得到。”

同时,他又不止一次从初中学生口中听到“抖音是老年人才玩的东西”之类的话,也看到自己的儿子和小伙伴们面对不知名的小事一时的《黑神话:悟空》时,不仅仅是去玩那个游戏,更是自己去我的世界(Minecraft)里自己搭建还原游戏中的建筑、boss等等。

再三思索后,玉伯得出自己的结论:

本质上,我会觉得可能「创作」是一种更好的消费,或者创作有可能是一种新时代的消费。

他表示,也许每个人都应该去尝试创作一点内容,尝试过后收获的甜头,跟纯粹是刷短视频的快乐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就有了YouMind。

然后本着一种很朴素的开源心态——朴素指的是“有了想法就开源”,让大家以此为基点,有代码的写代码,会文档的写文档,有钱的捧个钱场,一起攒个局把想法实现——团队觉得没必要憋大招,可以用共建的方式合力朝内容创作者的GitHub前进。

所以现在时刻的YouMind还是v0.1。

创业后,“功成必须在我”

作为YouMind背后最次要的那个男人,成为创业者后,玉伯更踏实了,但也更害怕了。

踏实,是相比于此前的大厂经历而言。

2018年前,玉伯都在和代码打交道;后来身居大厂中层,带着六、七百人的团队。

不过问题随之而来:

和一线同学隔了三、四个层级,既不能很好地感知到一线的信息,也很少需要自己去做决策(因为更贴近业务本身的-1or-2提上来的决策已经很不错了),只需自己点头;又因为自己就是所在业务的领头羊,需要他本人自上而下传递的高层信息也几乎为零。

但真实的有那么安逸吗?并没有。

出于各种原因,他不能让自己的日程表有空白,甚至有时需要被动地去卷别人。

用他自己的话说,总之人是忙了,心却闲着。

自认为是个实操性人格的玉伯不太享受这种状态,甚至一度想转型去做HR,想让自己踏实一些。

现在离开大厂,自己拉起十几个人的小团队开始从零开始,含糊也踏实了。

不过回头看,有时需涉及团队无约束的自由方面的事务,还会回头有点“羡慕”大厂。(但玉伯表示,避免/重新确认/支持大家加入~)。

至于害怕嘛——

是接受害怕嘛!一个创业者说不害怕,我觉得见了鬼了。

说不害怕创业大成功的创业者,高度发展上都在骗人。

但他陈述,所谓的“害怕”不是说自己怕丢面子。

玉伯很清楚,创业当然得尝试,但当然也担心瞄准的方向是伪命题,某些害怕的情绪是必然会有的。

害怕金钱流失。

作为一个长期主义者,背负投资人的钱,AI创业花钱如流水,但又担忧找不到“有耐心”的长期投资者。

害怕时机不对。

他认为找准时间和看准趋势同样重要。当初2019年前后,在大厂有架空感的时候,是不是就应该毅然创业?

“就算挂了,可能现在已经在连续创业第二次、第三次了。”

最后一个害怕,来自于他成为创业者后心态上的转变。

以前,他觉得「内容创作者的GitHub」是他的想法和愿景。

这件事“功成不必在我”,可以由别人做出来,自己直接用,还不用允许成本和损失;可以半路被大厂收购,只要目标一致同意,能被收购也是好事情。

但最近看了尤瓦尔·赫拉利的《智人之上》,他觉得自己突然悟了——

最后一个害怕,是不愿看到自己的想法和目标,被别人抢先实现。

社区的灵魂,来自社区的共识现实。其中创始人的所思所想是无法选择性的,无法依赖他人。

所以现在的我认为,创业做「内容创作者的GitHub」这件事儿,功成必须在我。

内测waitinglist:youmind.ai

声明: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量子位,作者:衡宇,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

百花齐放,但尸横遍野。

这就是躬身入局AI大模型创业的玉伯,对2024年创业现状的真实体感。

但这位昔日的阿里前端第一人,还是选择加入了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用AI聚焦内容创作者群体。

入场2个月,公司估值过亿;入场6个月,推出首款产品YouMind,开放内测20多天来,反响不错,有近5000人排队申请(最后通过了千余人)。

他还有些喜出望外地告诉量子位,迄今为止,已付费的种子用户比他预料中更多。

玉伯是谁?

这个名字在前端开发领域圈子里家喻户晓,且和现在大多数打工人每日用的办公工具/平台息息相关:

硕士就读于中科院物理所;

2008年加入淘宝UED(UserExperienceDesign)部门担任前端工程师,和团队陆续推出了SeaJS、KISSY等框架;

2012年转入支付宝前端开发部,负责基础组,后来创立了体验技术部,致力于设计语言AntDesign、数据可视化AntV等;

2016年,主导了笔记与文档知识库语雀(完全建立叫云雀)的开发,并在2019年开始了语雀的商业化尝试;

2021年,生产力协同事业部成立,玉伯负责主要产品语雀+白雁;

2023年4月,入职阿里15年、职级P10的玉伯离开蚂蚁;紧接着入职字节旗下飞书,担任飞书产品副总裁;

2024年4月,玉伯离职飞书,次月在杭州创办AI公司思维天空。

11月底,思维天空的第一款产品问世,并于12月6日开启内测:

YouMind,一个面向全球创作者的AI工具,覆盖全流程,能整合多模态那种。

不过,玉伯很直接地告诉量子位,目前大家看到和用上的版本,仅仅是YouMind最终构想的v0.1。

但出于一个技术出身者深入骨髓的开源精神和共创理念,团队选择在此时把YouMind摆到用户眼前。

最终形态:内容创作者的GitHub社区

那么,0.1版本的YouMind——也就是现在用户可以内测上的这个版本,是什么样的?

作为通过内测的千分之一,量子位多位编辑都尝试体验了一番。

注册后,它会推荐你安装YouMind浏览器插件。

通过这个插件,你主要可以干三件事:

第一,总结网页,翻译网页;

第二,和ChatBot对话,询问问题,不管是关于正在浏览的界面的,还是需要互联网搜索的;

第三,把任何模态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播客/音频、视频等,吃进个人收藏夹里,带分类那种。

以上,是调用插件能做的事。

△右侧为调用插件时的界面

而当进入YouMind主页后,有三大功能。

首先,Snips。

用来摘取并收藏互联网上任何你觉得有用,想要沉淀到自己知识库的内容。

可以是来自arXiv的论文,来自油管的视频,总之anywhere的anything。

其次,Thoughts。

这个很好理解,用来记录你自己个人的想法和随笔,就是网络在线笔记本。

再者,Boards。

可以在这里把外来沉淀的Snips,和个人记录的Thoughts,在这里分类归类,进行整理。

目前来看,Boards功能有限。

(不过毕竟玉伯还把此版本定义为v0.1,大家看个意思吧先)

非要做个类比来方便大家理解的话,我愿称之v0.1的YouMind为:

Readwise和obsidian的AI一整片的单位版。

(打个比方啦,有更准确的描述避免/重新确认/支持大家评论区集智众筹)

而这,仅仅是玉伯构想中,YouMind走向完全成熟的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的第一步。

量子位画了张思维导图,来呈现他对YouMind的外围构想:

玉伯介绍,团队目前正在打磨第一阶段的第二步,让内容创作者们能够在YouMind上IPO起来(手动狗头)。

让收藏的内容不再吃灰,想找看过的内容时不用各平台狂翻浏览记录。

完成资料的串联和调用,干涉自己更好地生产文章/播客/视频等内容。

至此,就算完成了YouMind第一阶段——此时将达到v0.5。

到了第二阶段,YouMind会从个人工具走向协同使用,正式走向v1.0。

但和Notion、飞书、WPS等还不太一样,YouMind偏重内容协同、降低重要性项目无约束的自由,而非组织无约束的自由。

AI2.0时代,“一人公司”为代表的超级个体或小微团队极小量出现,我想他们都不需要很庞大的协同工作平台。

我们的第二阶段,就是想做服务这类人群的协同工具。

“哈哈,第三阶段其实很长期,和我的初心有关。”玉伯笑道,那就是做社区。

内容创作者们有油管、抖音、推特、小红书等各种平台,但会给人一种四处打工的麻痹,“我麻痹创作者没有归属感。”

他拿程序员最大的社区GitHub类比——

无论是写代码还是抄代码,程序员会把GitHub看成是一个家一样的社区;自己有好的想法,也能上传后,进一步被build,甚至变成软件,再分发出去,可能还会在AppleStore里面挣钱。

所以,YouMind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一个内容创作者的GitHub。

(p.s.:以天天写稿人的角度,我们聊到创作者的心态或许和程序员的心态有所不同,内容创作者或许不太接受“被copy”。但玉伯举例了一个他认为的神奇存在:维基百科)

“也许创作是更好的消费”

而之所以创业第一剑,玉波选择对内容创作者群体“下手”,原因无外乎有二。

一看擅长什么。

一次与杭州的创业前辈交流时,玉伯头一回听说了与共识不反对PMF解释:

P不应该代表product,应该代表person。指代的还不是团队里的所有人,就是创始人本身。

那看玉伯自己的经历,他表示自己从2014年起开始用Notion,后来主导语雀、加入飞书。

他介绍团队成员虽然年轻,但多年工作经验与此息息相关,有经验,有积聚,有市场长期观察。

团队成立后,内部协同又从Slack+Notion+GoogleWorkspace,横跳到觉得更适合小团队协同和项目无约束的自由的Linear+GoogleWorkspace。

等于是从自己的日常使用中寻找新的痛点。

△杭州,思维天空公司内部

二看趋势是什么。

他洞察到与自己要做的事有关的趋势,也分为两点。

首先是内容创作越来越多模态化,并且这个现象不仅仅在国内,是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其次是95后,准确来说10后、20后的消费不习惯正在保持不变。

玉伯自己本人觉得目前的娱乐消费,需要普通人有很下降的自律要求。在玉伯口中,这种纯·消费其实很累,他说:“你以为消费了,其实啥也没得到。”

同时,他又不止一次从初中学生口中听到“抖音是老年人才玩的东西”之类的话,也看到自己的儿子和小伙伴们面对不知名的小事一时的《黑神话:悟空》时,不仅仅是去玩那个游戏,更是自己去我的世界(Minecraft)里自己搭建还原游戏中的建筑、boss等等。

再三思索后,玉伯得出自己的结论:

本质上,我会觉得可能「创作」是一种更好的消费,或者创作有可能是一种新时代的消费。

他表示,也许每个人都应该去尝试创作一点内容,尝试过后收获的甜头,跟纯粹是刷短视频的快乐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就有了YouMind。

然后本着一种很朴素的开源心态——朴素指的是“有了想法就开源”,让大家以此为基点,有代码的写代码,会文档的写文档,有钱的捧个钱场,一起攒个局把想法实现——团队觉得没必要憋大招,可以用共建的方式合力朝内容创作者的GitHub前进。

所以现在时刻的YouMind还是v0.1。

创业后,“功成必须在我”

作为YouMind背后最次要的那个男人,成为创业者后,玉伯更踏实了,但也更害怕了。

踏实,是相比于此前的大厂经历而言。

2018年前,玉伯都在和代码打交道;后来身居大厂中层,带着六、七百人的团队。

不过问题随之而来:

和一线同学隔了三、四个层级,既不能很好地感知到一线的信息,也很少需要自己去做决策(因为更贴近业务本身的-1or-2提上来的决策已经很不错了),只需自己点头;又因为自己就是所在业务的领头羊,需要他本人自上而下传递的高层信息也几乎为零。

但真实的有那么安逸吗?并没有。

出于各种原因,他不能让自己的日程表有空白,甚至有时需要被动地去卷别人。

用他自己的话说,总之人是忙了,心却闲着。

自认为是个实操性人格的玉伯不太享受这种状态,甚至一度想转型去做HR,想让自己踏实一些。

现在离开大厂,自己拉起十几个人的小团队开始从零开始,含糊也踏实了。

不过回头看,有时需涉及团队无约束的自由方面的事务,还会回头有点“羡慕”大厂。(但玉伯表示,避免/重新确认/支持大家加入~)。

至于害怕嘛——

是接受害怕嘛!一个创业者说不害怕,我觉得见了鬼了。

说不害怕创业大成功的创业者,高度发展上都在骗人。

但他陈述,所谓的“害怕”不是说自己怕丢面子。

玉伯很清楚,创业当然得尝试,但当然也担心瞄准的方向是伪命题,某些害怕的情绪是必然会有的。

害怕金钱流失。

作为一个长期主义者,背负投资人的钱,AI创业花钱如流水,但又担忧找不到“有耐心”的长期投资者。

害怕时机不对。

他认为找准时间和看准趋势同样重要。当初2019年前后,在大厂有架空感的时候,是不是就应该毅然创业?

“就算挂了,可能现在已经在连续创业第二次、第三次了。”

最后一个害怕,来自于他成为创业者后心态上的转变。

以前,他觉得「内容创作者的GitHub」是他的想法和愿景。

这件事“功成不必在我”,可以由别人做出来,自己直接用,还不用允许成本和损失;可以半路被大厂收购,只要目标一致同意,能被收购也是好事情。

但最近看了尤瓦尔·赫拉利的《智人之上》,他觉得自己突然悟了——

最后一个害怕,是不愿看到自己的想法和目标,被别人抢先实现。

社区的灵魂,来自社区的共识现实。其中创始人的所思所想是无法选择性的,无法依赖他人。

所以现在的我认为,创业做「内容创作者的GitHub」这件事儿,功成必须在我。

内测waitinglist:youmind.ai

 

标签:

CopyRight 2006-2024 法老掌心雀
Top